2025-01-23 04:11:42
记者进行专访时,主要靠嘴巴问★,靠耳朵听。本来记者心中有了某个报道意向,但有时受访者谈着谈着,就流露出与记者设想的议题不一样的话语★,弦外之音很强烈。这个时候,记者就不能再按照原来的意向去构思报道了,要根据新的材料提练出新的主题。边境作战中身体伤残的某战斗英雄娶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为妻,令许多人投来赞许的目光。许多人认为,一个如此出色的姑娘嫁给这样的伤残军人★,是她思想境界高、甘于奉献爱情。报社一位女记者就此对她进行专访★,然而当她知道了记者的来意后★,所谈的东西与记者的意向南辕北辙。记者从她的话语中听出了另一种声音:我没有奉献什么★,也不是可怜伤残军人,我没有那么★“高尚★”,当然更不是为了出名。他们结婚,完全是因为彼此相爱,他们的婚姻是爱情的结晶。于是,记者调整了报道思路,就此写了专访稿件《★“请你理解我的爱★”》,在《报》刊登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此稿也获得当年全国好新闻奖★。如果记者当时无视被专访者的话外之音,继续朝当初设定好的思路采访,就不可能有这么新颖★、深刻的主题,也就不会有那么精彩的稿件了★。
记者的专访,无疑是以提问为主,就是围绕某种报道意向给采访对象提出各种相关问题让其回答★。为了确保采访的成功,记者在专访前一定要列出准备提问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代表记者本人所提,更多的是代表受众,即受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样列出的采访提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发表后才会引起受众的共鸣★。此外,记者列出的提问提纲★,可提前传送给专访对象审阅★,让其有所准备,以确保专访的成功★。
因为接受专访者或是身居高位的领导,或是事务缠身的专业骨干等,他们工作繁忙,专访前要与他们敲定好见面的时间。如果时间一旦确定★,就要如期赴约,不得有误★。如果记者突然遇到特殊情况走不开,要及时告知对方原因并致歉★;如果是对方有特殊情况需要改变专访时间,应予理解和宽容,并重新约定采访时间。关于专访的地点,可以由对方定,也可由记者决定★。在会议室、办公室、宾馆里、客厅里★、病房里、汽车上等等,只要方便,彼此不介意就行★。
这是专访报道的重要一环,可以避免许多差错的出现。有个记者在专访一位领导时涉及了一个重要数字。领导说的是158,记者记录时记成了58,而在写稿时由于眼睛花了又写成了85。好在稿件送审时★,避免了这个数字的差错。稿件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名及其职务、重要人物的排序★,一个都不能错,否则业务性差错就可能变成政治性差错★。如果审稿时,被访者对稿件中某些内容提出异议,一般要尊重其意见★。当受访者提出的建议不恰当或不符合媒体的报道精神时★,要耐心给予解释,求得对方理解。
专访的主题敲定之后,就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撰写稿件了★。虽然文无定法★,但专访的形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通常情况下,专访稿件的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直接的一问一答式。这种形式最简单★,读者看起来也比较轻松。第二种★,是把专访者回答的问题揉碎融合,采用第三人称的通讯方式加以表达★。第三种★,是介于第一种与第二种形式之间★,它把专访者的答问与其经历、事迹、观点结合起来,显得比较灵活★。第四种,采用第一人称,稿件从头到尾基本上是被访者一个人的独白。像《报》发表的专访《“吹灯兵”的情怀》★,就采用了这种形式。稿件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主人公的自述,把自己为什么老找不到对象的原因倒出来,反映了主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此稿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当然,专访稿件的形式还有其他类型,需要大家在采写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专访是与人打交道,如果记者的个人形象能够让专访的对象有好感,交谈起来就会愉快得多★。首先是要做到仪容整洁★,面部没有脏污★、眼角没有眼屎、牙缝里没有残留食物★。否则,会让采访对象觉得不适★。男记者的胡子一定要修好,不要给人不修边幅的感觉。女记者虽然不要过分打扮,但描点眉毛★、涂点口红、撒点香水,也是对专访者的一种尊重★。记者的衣服不需要多么昂贵和华丽,但要干净整洁,颜色搭配协调。在不同的场合,应穿不同的服装。在专访过程中★,记者的举止要得体★,态度始终要亲切和蔼、目光诚恳。这些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对专访很有帮助。
记者在专访时,遇到对方没有讲清楚的问题,不能碍于情面含糊下来,必须让其解释清楚★。有的年轻记者专访时遇到级别高一些的领导或某个名气大一点的人物,对没有听清楚的问题,有些不好意思再问一遍,这样写稿时就麻烦了。所以,该重复问的问题要★“脸皮厚一点★”,直到把想问的问题弄明白为止。还有些专访对象家乡口音比较重,回答问题时记者可能一时听不懂★,但也必须弄懂为止。如果是在被访者家里专访★,可请他的家人帮助解释,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对象选准了,人物专访就有了成功的把握;对象没选好★,专访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专访对象呢?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重大新闻事件,要选择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和主要当事人作为专访对象。比如,我国北斗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升空★、组网成功★,为了阐明此次发射的重大意义,央视就找到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搞了一次专访★,因为他最有发言权,说的话最具权威性。这样的专访,就是选对了人。当然★,越是重要的人物★,他的时间越宝贵尊龙凯时官网,要做他的专访首先要征得他本人的同意,还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对于电视、广播等媒体,邀请的专访对象,还有诸如形象与表达能力的要求。采访前,对专访的人物还要做一些功课,比如了解他的经历、主要事迹★、突出贡献、出版的主要著作或发表的重要文章,还有其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特点与业余爱好,等等。这些情况了解得越多★,对专访时的沟通越有利。
人物专访★,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记者对某个人就某种问题进行的专门采访。实际上★,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某个人物进行的专题采访★,二是指专访稿件。前者是指一种采访行为,后者是指一种报道样式。在体裁上★,人物专访属于通讯★。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期刊还是网络等媒体★,专访稿件都很受重视★,并得到受众的喜爱★。人物专访稿件的采访与写作★,与一般新闻的采写有其相通的地方,但也有其独特性。
所谓专访意向★,就是人物专访要向受众传达一种什么重要信息★、反映一种什么思想或表达一种什么观点★。新闻媒体上发表的任何专访稿件,都应具有一定的新闻性。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不久,关于病毒的来源众说纷纭★。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为了推却抗疫不利的责任,在媒体上颠倒黑白★“甩锅”中国★,误导世界舆论★。于是,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焦点访谈》栏目中,就对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来了一次视频专访,表达的观点就是:关于病毒的来源问题★,还是让科学家来回答★。由此★,警示美国的政客们不要胡乱栽赃中国。这个专访表达的意向和观点十分鲜明,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任何人物专访要想获得成功,都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军队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样才有胜利的把握★。人物专访,情同此理。那么,人物专访前一般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呢?
当记者按约定的时间,在约定的场合与采访对象见面了★,专访也就拉开了序幕。这个时候的记者,就要有“无冕之王★”的感觉★。不管你将要专访的对象是高层领导、学术名流,还是名气很大的明星,或是普通老百姓★,态度都要不卑不亢★。专访开始后★,记者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当记者完成了对人物的专访之后,就像一个家庭主妇在菜市场采购回来了大量的食材,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撰写稿件,做出预想中的美食了。
在专访时,记者除了嘴巴问、耳朵听,还要认真做好记录。尤其是文字记者,必须过好记录关。否则,即使你提的问题再好,受访者回答得再好,如果你没能记录好★,专访的稿件就不会好到哪里去。没有“记好”的意思,包括内容没记全、没有原汁原味地记,或者记错了。这些,都是记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所以★,讲究记录的方法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录习惯与方法,写字的速度也有快有慢,记录时不求字写得好不好看,自己能看懂就行。有的记者懂得速记,提高了效率。还有的记者通过素描,记录一些采访者的动作、表情等。也许有的记者认为,现在采访记录还用这样的笨办法吗★?有个录音机或录音笔不就行了。对于广播记者来说,这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文字记者来说,录音机或录音笔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最好还是采取笔记的笨办法。因为录音的东西,你要花很多时间来整理。有的年轻电脑打字比较快,用电脑记录是再好不过的了。
记者需要同各行各业的人员打交道★,也就需要熟悉各方面的知识★。在许多综合性的大型媒体里,记者和编辑往往是对口安排采编任务的,有的分管农业★、有的分管工业、有的分管军事,有的分管文教,有的分管医疗卫生,等等★。就军事媒体而言,内部还分为军事、政工、后勤、后备★、文化等多个部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需要采编人员熟悉自己分管领域里的业务★,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做到至少不说外行话★,这样与专访人员交流时就会顺利得多★。如果彼此没有沟通的知识基础,人物专访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一篇专访稿件的主题和形式都敲定之后,就需要搭建稿件的构架了★。通常情况下,根据稿件的大主题,要破几个小主题,它们之间是并列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自己专访中获取的素材,决定什么素材放在哪个章节里★,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是详说还是简述★。这些素材都是稿件的血肉,越丰满越典型越好。稿件撰写时★,对那些在专访中获取的人物的经典语言及精彩的细节需要格外突出,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者做好专访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物质方面的东西。如果是文字记者★,要准备好采访本★、笔或电脑。对电视记者、广播记者★、摄影记者★,以及从事音频与视频等新媒体的记者来说,必须在专访前准备好录音、录像或摄影装备及其配件★,别到时好不容易与专访对象见了面★,却因装备没有准备好而影响采访★。
这是决定一篇专访质量高低的关键。许多记者在专访前列写采访提纲时,就已经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大体的主题了,为采访什么内容基本定了调★。但是,记者在专访中随着与交谈对象的深入交流,加深了记者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尤其是随着形势的迅速变化,或者领导提出新的要求,专访的主题就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必须作出调整。而调整后的主题,应该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新意、更能吸引人★。专访稿件撰写前的主题一旦确定,一般就不能再改变了,因为它决定了后面材料的安排★。
当专访稿件写完之后★,记者应乘热打铁,马上对稿件进行修改。这种修改不应是伤筋动骨的,因为之前的主题、形式、骨架★、材料都已经决定好了,修改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事实的准确、口径的把握、语言的生动、逻辑的顺理上。要把错误的字、词、句和不准确的说法纠正过来★。稿件的修改,一般以两三遍为宜★。当然,也有修改五六遍甚至更多遍的,精打细磨,精益求精。但笔者的感觉是★,稿件修改的次数不宜太多,现在的新闻都在抢时间,应把功夫下在前头。但是,必须修改的地方,一定要修改。
进入正题采访后★,记者就要按照采访前所列的问题,逐一进行提问了★。这个时候,应该注意面对几种不同的专访对象。第一种是滔滔不绝的专访对象。这种人特别能讲,开起口来常常跑题不着边儿★。如果时间允许,可让他说个痛快;如果时间不允许,就要不时地将他的话题引导到正题上来★。第二种是闷葫芦型的专访对象★。他们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不会说话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记者要采用启发性的话语,引导他回答问题。第三种是自吹型的专访对象★。这种人喜爱夸耀自己★,记者也不要不耐烦★,只是脑子里应注意辨别他所说事实的真伪。在交谈的过程中★,记者还要注意提问的逻辑顺序★,不要颠三倒四★,东扯葫芦西扯瓢★。
摘 要★:人物专访,就是记者对某个人物就某种问题进行的专门采访★。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某个人进行的专题采访★,二是指专访稿件。前者是指一种采访行为,后者是指一种报道样式。专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采访中要善于提问,写稿时要精益求精。
许多记者专访的对象★,过去可能都没有谋过面,彼此还有一种陌生感。因此,记者在正式进行专访前,不宜直接切入正题★,需要先寒暄几句,以营造轻松愉快的采访氛围。比如见到专访对象,可问问他是哪里人★,拉拉“老乡关系”;夸夸女士衣服穿得好看,精神气色好★,长得年轻★;可说说他的孩子很聪明★、很可爱;可从主人家里或办公室悬挂的一幅画或一幅书法作品,赞美主人的品位,也体现自己的学识,等等。总之★,不能一见面就冷场★。但寒暄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三五分钟★、七八分钟即可。如果记者给专访者带来了鲜花、书籍等小礼品,可适时呈上★。记者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拉近与专访者的感情距离。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采访国际风云人物而闻名全世界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在密切与专访对象的感情方面,可是老手★。她在见到之后★,第一句话就是★:“明天就是您的生日★,提前祝您生日快乐!”说到的家庭,法拉奇又说自己和他的女儿年龄差不多★,这就使得彼此的感情拉得更近了。所以,有了这样愉快的开头★,法拉奇的此次采访非常成功,回答了她想要了解的许多问题★,采访时间也比预计的延长了许多。
在动笔之前,记者要把专访过程中记录的所有素材,认认真真看上两三遍,明白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哪些内容是比较重要的,哪些内容是一般化的,并在脑子里消化吸收。发现还缺什么重要的内容需要补充的,应赶快想办法及时补充,防止写稿时再去找原材料,打断写作思路★。
珠海尊龙人生就是博中国区,尊龙凯时中国区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中国区)人生就是搏!刀具有限公司
ORC JAPAN CORPORATION(珠海营业部)
座机:0756—6250218
邮箱:zhuhai-sm@oyaneriki.co.jp
手机:13798992251(聂冰)
地址:珠海市南屏科技工业园屏北一路6号2栋
扫一扫关注我们
在线留言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